聖嚴法師/著 朱德庸/編繪

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、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。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,有時候想要的,往往不是真的需要。的確,我想要很多東西,可是再仔細考慮一下,就不見得非要不可了。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是很快樂,而要不到卻很痛苦。比如說:我需要一頂帽子,也買了一頂帽子,這不是累贅。但是如果我看了人家的帽子都想要,一頂一頂的買,那麼我就要想辦法來保存這些帽子、照顧這些帽子,這就是累贅了。所以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,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。需要並不是罪惡,想要可能也不是罪惡。如果說我想要,要到了以後,我同時也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,這是他人的需要,不是我的需要。我當然可以想要,但必須在該要、能要的前提之下。什麼是該要?也就是理所當然的,應該得到的、份內的。比如說:你的薪水。是不是能要?有很多人不考慮自己的能力、自己的職位,還有整個大環境的因緣。不許可我要我還在要,這是一樁非常痛苦的事。

「需要」跟「想要」的分別,「價值」與「價格」的不同,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議題。從小就不是可以事事讓孩子滿足,物質與心理層面都不容易,因為我們大人的世界也無法如此。我們學會在心理層面給愛,那麼孩子在物質層面的需索,就不會那麼渴求。

洪仲清:教小孩「需要」跟「想要」的不同

親子天下雜誌

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,討論班上同學的手機。小六的孩子,班上就有同學拿iPhone 5S。我當然不知道,孩子是否誇大,但因為我實際看過一個國一學生,一邊跟我談話,一邊把玩我當時所知的最頂級的HTC手機,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現象。

說實在話,我對家長有點不高興。特別是那位拿著頂級手機的國一生,爸爸的職業,其實是藍領階級。就算是非常有錢的家庭,我也不認為錢應該這樣用。

物質等級上的突出,如果沒有基本以上程度的社交能力,其實對孩子不見得是好事。同學要借來看、借了又不想還、還了之後發現有損壞……社交能力不佳的孩子,應對的方式不佳,可能造成自己的壓力,又讓人際關係受損。

然後,物質上的優越,也許輔助了心態上的優越,如果心理的成熟度沒有跟上來,那麼,當一個孩子的自信、自尊,建立在物質領域,那實在是害了孩子。看到物質較為缺乏的同儕,會不會憑對方的衣著配件就看不起人?

我想得多一點,頂級手機,是否表示會花更多的費用,上網與通話?此種使用金錢的方式,對孩子有益處嗎?

不是每個人,都有能力駕馭物質。給予過高的物質滿足,常造成人被物質控制,連大人都是如此,更何況是講到孩子?!

譬如,一個初入社會的普通上班族,扣掉必要的花用,可能要存一段時間,才買得起頂級手機。那麼,我尚未有工作能力,就已經有超越薪水許多的物質享受,會不會讓我沒什麼動力上班,領那一點點死薪水?

感動

欣賞別人的成就是感動,也叫做見賢思齊。

我們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,自己就不會感動,就變成妒忌人家。看 到人家得到了榮譽,得到了光榮或者是成就,還會酸溜溜地說: 沒什麼了不起。這種人是最沒有出息的。如果經常能夠欣賞人家的 成就,讚嘆人家的成就,看到人家的光榮,看到人家的好事,覺得 好感動,心想這個人真是了不起,能夠這般努力,完成了這樣好的 成果,那真是好啊!這個叫見賢思齊。我們讚嘆人的時候,自己也 希望能夠向他學習,還有我們讚嘆人、欣賞人的時候,也影響其他 的人來欣賞值得我們感動的事、或者感動的人。這對於生活環境來 講,對自己,對當事人,以及對週遭的人都是正面的。

心靈環保

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

我講的心靈環保是從自己做起。心靈環保並不是期待你要做,他要 做,所有的人都要做。而是說我自己要做,自己如果沒有想要做, 只是希望人家做﹐這一定是落空的。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提供 更多的東西給人,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取得什麼東西。心靈環保就是 慈悲心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所謂慈悲心,就是如何讓人家得到福利 、得到平安、得到歡喜,這就是心靈環保。心靈環保是由我們自己 做起,那麼環境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是清淨的、平安的、快樂的、 歡喜的,而受到我們的影嚮,也變成了清淨、安定、平安。這個叫 做心

心靈環保兒批評大王

愛的接力大賽

食物的味

访提卡达西长老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白頭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