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佛法 無量劫的付出

           佛陀本生故事常常一開頭就講:「在無量劫以前…。」一般人一聽到「無量劫以前」,第一個反應很可能就是:這是神話,或是譬喻吧。但是佛為什麼要講無量劫以前的事情?一定有祂的用意,而且一定對現在的我們有饒益,否則佛陀不會說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看佛陀本生故事一個很重要要領是:把無量劫的時空對照我們自己的這一生來看。譬如【福力太子因緣經】中,佛陀那四位弟子的討論:「到底是修容貌莊嚴的業,得到的好處最多呢?還是修精進的業?是修工巧明的業?還是修智慧的業?」如果用這一生的角度看,你會覺得這只是四個人的討論而已,但是佛陀會告訴你,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原因,而且它的原因往往要追溯到無窮久遠以前。 這四個人的討論和疑惑並不是這一生一時興起的念頭而已,它背後有很深遠的因緣。
         當佛陀最後為他們抉擇:「一個人修福業,得到的好處最多」時,這也不是佛陀的一個想法而已,這應該是祂多生多劫難行苦行,無數經驗的累積,最後祂告訴你一句:「一個人修福業,得到的好處最多。」阿難在長生童子那一世,得到了「慈悲最吉祥」那一句教誡。至少在那一生,佛陀曾經是他的父親,給了他很好的教育跟關愛,最後還用自己的生命告訴他:「不可以傷害生命,不可以報復,慈悲最吉祥!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阿難是總持,他記下了佛陀無量無邊的教誡,但是現在我比較能理解了:多聞總持一方面是阿難的功德,一方面也是佛陀的恩德。因為佛陀告訴他的每一句話,很有可能都是過去生付出無量頭目腦髓跟心血,才讓他在那一生領納到那一句佛法。有時候佛陀是用說的,有時候是用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同樣地,上師講出來的每一句話,他身語意的任何一個造作,也都有他很深遠的用心。為了講這一句話、做這個動作給我們看,他可能已經付出很久了,我們也跟隨他學習很久了。所以不要輕忽佛陀對祂的弟子那一句話的教誡:「你造福業收穫最多。」也不要輕忽師父所講的任何一句話。這一句話的背後,可能是無量劫以來,無法形容的可歌可泣的付出。

佛像http://photo.xuite.net/scott380305/19922295.sld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白頭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