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水里玉山線的地形由東埔山塊與陳有蘭溪縱谷構成,此兩地形的位置恰為一南一北,故為便於陳述,依地形分成南段與北段。南段行經於東埔山塊,稜線呈南北走向,地形上屬於阿里山山脈,位置上為和社溪、沙里仙溪之分水嶺,其中行經於東埔山塊東面,因公路被沙里仙溪途的支流所經,比如烏乾溪、大勇橋都發展成蝕溝,侵蝕旺盛。此外,自烏乾溪直上塔塔加之路段,受因於地形的限制,使水里玉山線得以數次的迴頭彎方式攀升,此一路段被地理學家王鑫稱「大迴頭彎」,到了東埔山路段,路線走向大致與稜線平行。北段是沿陳有蘭溪,鄰畔而行,此一路段受限於縱谷的走向,由斷層穿過而成一縱谷地形。在陳有蘭溪橋上可見陳有蘭溪東岸有一片裸露的山壁,這是受斷層作用所留下與溪谷近乎平行的證據,為該界限斷層出露明晰之斷層面。水里玉山線沿途可見陳有蘭溪流域出現16處沖積扇,後來經過下蝕復活,這些沖積扇大多被河階化,其中新鄉、羅娜等地的河階都是台灣溪谷中面積最大的切割沖積扇,許多聚落位居於之上,因地勢高於公路之故,除郡坑一帶有小規模沖積扇,其餘大多無法完整見得其全貌]。

水里玉山線因路線的行經東埔山塊、陳有蘭溪,故地質的分布以此兩地形區分。東埔山塊位於塔塔加斷層以西,因水里玉山線迂迴而行,當中通過多處山溝、神木斷層、十八折坑斷層、兒玉斷層、和社背斜等,使該路段的岩性脆弱]。至於此一路段的地質,除了同富山向斜兩翼有南港層出露,其餘路段多屬南莊層。當公路越過和社溪之後,便會進入到沖積層、台地堆積層等地層,此一路段的地質主要受到陳有蘭溪與其支流的影響。在十八重溪橋是橫跨十八重溪,溪谷兩岸分布十八重溪層。繼續沿公路向北行經龍神橋路段,因路線行經緊鄰山壁,地質是介於白冷層、沖積層之間,於龍神橋往東望去濁水溪岸的山壁,可見白冷層露頭。繼續北行至頂崁,沿線的地質則是水長流「水長流」的圖片搜尋結果層與白冷層分布。

災害

烏乾溪的河床崩坍造成橋梁被沖毀,不僅受因於大雨造成,斷層的通過,使烏乾溪的地質破碎,成為崩坍的另一原因。
陳有蘭溪沿岸生成許多沖積扇是受因於流域內許多崩塌地,由於溪谷陡峭且長度短,加上地質複雜且岩層破碎,在河川本身的向源侵蝕與側蝕,以及降雨沖蝕、地震崩壞等因素,使土石隨著山坡崩塌或滾落下溪谷裡,直到颱風或梅雨等時機降下大雨,累積到足夠的推進力量會將溪谷裡土石給推動,形成河水混拌著土石般泥漿流動。當排洪斷面不足以河水挾帶大量土石與雜木流過,便會將橋孔淤塞,並發生土石流帶來的巨石粗礫撞擊橋身,導致橋樑流失、橋身傾斜、橋面移位,例如:賀伯颱風造成新興橋被土石流沖走,信義橋、郡坑橋皆結構受損,陳有蘭溪橋的橋孔被土石淤塞,其橋墩有發生傾斜的現象,神和橋的橋台、橋墩遭土石流沖刷裸露;桃芝颱風造成信義橋一端被土石流沖走,陳有蘭溪橋、松泉橋、愛玉橋、神和橋等四座橋樑全被土石流沖走;辛樂克颱風造成豐丘明隧道南口被土石流埋沒;莫拉克颱風造成橫跨烏乾溪的橋樑被土石流沖走。河岸侵蝕主因是受支流挾帶的土石淤積於主流,導致主流的河道縮減,水流方向被改變,使水量集中且流速加快的情況下,河水的侵蝕作用因此加劇,造成河岸淘刷,最後橋台塌陷,例如信義橋、十八重溪橋與陳有蘭溪橋皆曾於賀伯颱風、桃芝颱風發生過。再以莫拉克颱風為例,台21線在水里、信義之間的路段,受到陳有蘭溪的淘刷,使壽山橋與一旁的山坡被沖走,還有住宅房舍承受不住淘空,因而滾落溪裡。河道曲折會使河水宣洩不及,造成河流截彎取直流過平緩地,例如筆石溪在桃芝颱風就發生改道,直接流入陳有蘭溪,造成新中橫公路被沖斷。


被地理學家王鑫稱為「大迴頭彎」的台21線,位於烏乾溪橋通往東埔山的路段,此處坍方的嚴重可由圖閱知。
在邊坡陡峭的路段,其坡角約40度~79度,落石發生率不明顯,當坡角超過80度,邊坡呈現崖形,其發生率高達100%,並受到岩性差異、節理發達、斷層通過、不連續面的間距等都會影響落石發生率,加上新中橫公路開闢之時,使用炸藥開路造成地層不穩,也留下炸孔與破裂面,尤以颱風降下大雨,落石發生率會高於乾燥季節。新高口、石山、塔塔加等路段,因公路接近稜線,故坡高不大,大多是細粒的土石崩落,其餘路段可見落石發生。地理學家王鑫曾對新中橫公路調查,以施工前、興建中、完工後比對道路工程對於邊坡穩定影響,發現崩塌是以大迴頭彎路段最為嚴重,主要以岩屑滑落與岩屑滑崩發生居多[62]。由於神木村以南開始,公路全屬於新闢,因此是直接將坡腳挖開,使岩層裸露,易受風化、降雨侵蝕,加上有背斜線與斷層通過,岩層褶皺,節理發達,岩性屬於砂頁岩互層的南莊層,容易發生差異侵蝕,正好這些因素集中在大迴頭彎路段,由烏乾溪谷、大勇橋溪谷與東埔隧道這三區較為易見,例如:莫拉克颱風發生烏乾溪橋被土石流沖毀,也造成路基被淘空52公尺之深,公路總局為應付這地形,疊砌50餘個貨櫃,其內填充土石成為路基,使工期可於20天內搶通。由於烏乾溪谷上緣是較開闊,呈現圈谷狀崩塌地,並有斷層通過,使邊坡岩層破碎,當大量雨水沖刷邊坡,成為烏乾溪土石流的土石來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白頭翁 的頭像
    白頭翁

    白頭翁部落格

    白頭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