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eqJCkKPK_A
高登島,原名下目島,屬於馬祖列島北竿島之離島。南北長2公里,東西寬0.92公里,面積約1.84平方公里。位於連江縣東部,馬祖列島東北,距中國大陸9公里,行政隸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。
1277年蒙元至元十四年開發。
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連江黃岐半島漁民定居於此,多聚居北部。
高登島與大陸北茭半島僅隔9.25公里,為本縣最靠近中國大陸之島嶼,漁民舊稱「下目」,其名稱載於史籍,始於明嘉靖40 年(1561)鄭若曾《萬裏海防圖論》之〈福建沿海山沙圖〉。清康熙杜臻《粵閩巡視記略》則將下目另書為「下木」。下目一名由來已久,但難以考察。
清光緒20 年陳壽彭翻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《中國江海險要圖誌》中,英國海軍稱該島為「Pai sha」或「Gordon」,陳壽彭將前者譯為「北沙」,由來不詳,後者譯為「高唐」,並於高唐一名加註另作「高登島」。Gordon」一名,為英人之姓,係英海軍為紀念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英國軍人Charles George Gordon 而以其姓氏命名。
清光緒28年朱正元《福建沿海圖說》將下目列其譯名為「戈登島」。同一年余宏淦《新編沿海險要圖說》則載為「哥登島」。前述高唐、高登、戈登與哥登都翻自「Gordon」。其中從光緒年間到民國32年國防部所載資料,皆將下目標示為高登島,顯見38年國共分治前,已用高登之名。
國軍進駐後沿用。根據朱正元文獻記載,清光緒年間高登島居民約有50餘戶。民國44年國軍進駐時,仍有3戶居民,後由國軍協助遷出。因位置逼近中國大陸,構築固若金湯的地面、地下化軍防工事。
由於兩岸早年敵對關係,戰備需求促成了這裡的開發與建設。攤開馬祖地圖,高登島是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,這座孤懸於北竿島北方的小島與大陸的北茭半島距離不過9.25公里,就軍事戰略而言,高登若落入共軍之手,馬祖諸島的防線就形成缺口,若我軍先行佔領,這個戰略要點就成為反制共軍的最前緣基地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,高登於民國四○年代,就已布署重兵,由於位於共軍的炮火射程下,防禦工事全面地下化,柤關軍事設施、發電廠及海水淡化廠等,全部隱藏於坑道之中,而各據點之間透過如蜘蛛網般的地下通道,交互連結構成攻防一體的軍事堡壘。
在國共對峙的年代,雙方炮火不斷,位於最前線的高登,常遭遇零星的攻擊騷擾。由於當年國軍重兵駐防,是前國防部長俞大維的決策,任內他曾多次親赴高登,視察防務與建設,對於高登島的開發,可說是居功厥偉,早年篳路藍縷開墾於此的官兵,特別將興建完成的港口及水庫命名為大維港、大維水庫,以為紀念。九○年代以後,隨著兩岸情勢的變化,馬祖各島陸續裁減兵力,高登目前也僅保留少數兵力戍守,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。高登島在數十年的軍事管制下,保有原始的自然風貌,極具生態旅遊的潛力,不過,由於仍屬軍事管制區,一般人難以登島參訪,如何兼顧軍事需求與觀光發展,今後有待地方政府積極規劃與爭取。
2014年5月3日 一群曾經在高登島服役過的退伍老兵,獲得國防部首肯。於退伍後的數十年再次登島參訪,這群老兵都曾經戍守過此地,對於可以再次登島心懷感激,內心也充滿著滿滿的回憶。
景點
大維港:位在高登南面,係軍用港,命名取自前國防部長俞大維之名。
大維水庫:位於高登島南面,於1970年12月建成,命名取自前國防部長俞大維之名。
鐵尖港:位於高登西南面,因面對「鐵尖島」得名。
高登之光 汪喜田雕像:位在高登北面,鄰近南澳港,1954年11月21日晚間,28歲的汪喜田,在執行衛哨任務時遭共軍蛙人襲擊身負重傷,但也活捉1名共軍蛙人,並獲選當年戰鬥英雄,那次也是國軍首次生擒中共水鬼,受各界表揚。1985年高登駐軍為紀念汪員英勇事蹟,特地於事件發生地點塑立雕像,但雕像經過了30年多年風吹日曬,部份雕身均已斑駁脫落,2017年7月22日前高登老兵們到島上勞軍後,即發起募捐活動並安排重塑事宜,完成雕像後9月4日運往高登島,6日進行安裝,當汪喜田戰士的雕像重新佇立於高登島上那一刻,「高登鐵漢」的愛國情操,也將永遠長存在每一位高登人心中。
留言列表